2016-09-01 阅读量:
我参与了救命手段的教学创新
来源:健康报 2016-06-22
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 杨冬
我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八大处整形医院),烧伤后和各种面部畸形患者较多,他们中出现困难气道的比例较高,因此复杂气道管理一直是我们麻醉科的特色,我们也承担着院内院外的气道管理培训工作。既然在这个团队中,我有幸成了一名气道管理培训青年教师。
作为处理紧急气道、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后有效方法,环甲膜穿刺、切开技术被认为是困难气道管理四个核心技术之一。然而在培训中我发现,尽管很多医生都知道,但真正能操作的人似乎并不多。为了明确自己的推测是否准确,我设计了随机调查问卷,调查400多名麻醉医生后发现,国内麻醉医生对该项技术相关 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堪忧,近50%麻醉医生对环甲膜局部解剖不了解;能够熟练掌握环甲膜穿刺、切开技术的麻醉医生不足10%;超过65%的麻醉医 生没有接受过环甲膜穿刺、切开术技能培训。
调查结果让我心里很不平静。在麻醉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大家很少用到环甲膜切开术,“熟能生巧”几乎不可能。同时,这也是在关键时刻麻醉医生拯救 患者最后的希望,整个操作需要在1~2分钟内完成,临时查资料根本没有可能。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医生知道该做环甲膜切开,却不敢或不能操作,眼睁睁看着患 者死亡该是怎样的心情?
有了这些发现,我和团队的同事们决定开展气道管理培训,帮学员把这个短板补齐。可真正要做时才发现,全面系统的培训资料,没有;经济适用的培训 模型,没有;培训的评估体系,也没有。这时,邓晓明主任及时给我打气,他说:“主意都是人想的,没有适用的教材、模型,咱们可以自己做呀!”这果然是个好主意。
随后,我和团队成员精心制作了环甲膜局部三维动漫,清晰直观地演示了环甲膜毗邻解剖知识,因为不了解解剖结构,是很多医生关键时刻不敢“出手”的关键。
幸运的是,在去年11月份英国困难气道协会颁布了《非预料的成人困难气管插管管理指南》,其中规范整理了紧急颈前手术刀环甲膜切开术具体操作方法。这个权威指南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们立刻把其中的先进理念融入我们的教学视频中。
接下来要解决训练模型了。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反复修改,我们自主设计了简易环甲膜穿刺、切开技能训练模型。这个模型制作简单、成本低廉,“长相”还不错。被30多位培训医生亲身试用后,获得了一致好评。
有了这次创新经历,我想我们这个小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变得更加自信。在今后气道管理以及培训中遇到难题,我们一定会积极应对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