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的分类(二)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在组织受创伤后,局部出现纤维母细胞并增生,还有毛细血管及神经末梢再生,最后被结缔组织所替代,这样就形成了瘢痕组织。早期是增生现象十分旺盛的阶段,瘢痕组织外观上发红增厚,有痛痒难耐的感觉。
瘢痕组织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在进行不断的收缩。这种收缩可以引起周围正常组织的继发性变形而造成挛缩及畸形。当瘢痕经过六个月到一年,就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瘢痕变软变薄,色泽变淡;但因挛缩造成的畸形是永久性的。
瘢痕,临床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表浅性瘢痕
这是指皮肤浅表的一种瘢痕,由于皮肤受轻度擦伤,或由于浅Ⅱ°烧伤,或皮肤受表浅的感染后所形成。这种瘢痕除外表稍异于正常皮肤,表面粗糙或有色素变化外,一般都无功能障碍,可以用磨削法予以处理。
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通常出现于深Ⅱ°烧伤创面愈合后。Ⅲ°烧伤创面经治疗愈合后。切口经缝合愈合后的切口瘢痕往往是增生性的,这与局部的张力或活动有关。顺着皮纹方向进行的切口缝合后一般不产生增生性瘢痕,说明这种瘢痕的形成与皮肤的张力和活动有一定关系。
增生性瘢痕在早期时局部肿胀硬结、充血。瘢痕高出体表,在早期时,局部增厚变硬,毛细血管极度充血,呈现红色或紫色。病人的主要感觉是局部痒痛难耐,晚间在被褥中或肢体下垂时尤难忍受。这种急性增殖现象在经过6个月后就逐渐消失,增生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并非绝对规律,有些严重的病例往往在创伤愈合后1~2年,瘢痕尚在充血增殖状态中。大面积的增生性瘢痕肥厚而硬,有时可厚达1——2厘米以上,但与皮下深组织粘连不紧,可以推动,故一般发生在躯干、四肢、肩背等部位的大片增生性瘢痕都不致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常可等待它自然萎缩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但手背、手腕、颈部、以及关节部位的大块增生性瘢痕,由于它坚硬厚实对手部及关节活动功能有极大妨碍,时间过久还 可以引起关节僵硬及畸形,因此必须予以早期治疗。面部的增生性瘢痕损坏了正常容貌,亦常有手术治疗的必要。
总之,增生性瘢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做许多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使这种常见和造成病员异常痛苦的病损得到理想的处理。
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瘢痕组织,又称不稳定瘢痕,常发生于较大面积的三度烧伤,特别是深及脂肪层的创面,未经植皮,经过较长时间,仅依靠四周边缘上皮细胞生长而使创面愈合者。小腿、足底或其他部位的慢性溃疡经久而愈合者也是属于这种性质的瘢痕。
这种瘢痕组织很薄,表面平坦,局部血液循环极差,扪之有坚硬感觉。外层仅覆盖一层萎缩的上皮细胞,经不住外力磨擦,容易破裂造成溃疡,经久不愈,或时愈时溃,在晚期有发生癌变的可能。疤痕底层含有大量胶原纤维,与深部组织粘连紧密,往往与肌肉、肌腱、神经或血管粘连。疤痕具有很大的收缩性,故可将邻近的正常组织牵拉而造成较严重的功能障碍。
这种瘢痕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故应注意预防。凡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如烧伤、皮肤撕脱伤、慢性溃疡等必须及早进行植皮手术,勿任其自愈。复发性溃疡,特别是小腿足跟部的慢性溃疡,必须予以及早的彻底治疗,以防止再度复发。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与增殖性瘢痕并不相同,应加鉴别(目前有过多倾向误把增殖性瘢痕视作或称为瘢痕疙瘩,这是不正确的)。实质上瘢痕疙瘩是皮肤上的一种纤维组织良性肿瘤,它不断向四周增长,并且向周围正常皮肤侵润性扩张。它可以在身体不同部位同时出现。增生性瘢痕有时虽然在外形上和瘢痕疙瘩相似,但它只限于皮肤受损伤的部位,而不向正常组织扩张。
瘢痕疙瘩的发病原因还未明了,目前正在基因层面进行广泛的研究,也和内分泌刺激有密切关连,与年龄而有关连。化学烧伤病人的创面上亦可能产生瘢痕疙瘩,有色人种较易发生,原因是此类皮肤质厚,含脂肪高,含硫量亦高,而硫的新陈代谢似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一定关系。此外,在家属的遗传上也存在着联系,具有后代好发倾向。
瘢痕疙瘩好发部位。最易出现于上颈、耳朵、胸部、肩部及上臂等处。妇女胸骨部是好发部位,这似与两旁乳房重量的牵拉及呼吸运动有关,它很少出现于腕关节、髁关节以下的手足部位。
在临床上瘢痕疙瘩色红,坚硬,突出表面。有时成拳状或蟹足状增生,故又名蟹足肿。有时相连成带状。局部充血作痒或疼痛。受外伤刺激后易破溃发生感染。项颈部的疤痕疙瘩常向左右两侧蔓延展伸,波及两耳及下颌,联合成带状硬块。被埋入的皮脂腺毛囊可造成囊肿,易并发炎症及急性化脓性感染,需作切开引流;或屡次发作,形成瘘管,经久不愈。疙瘩在晚期有时也可色泽转淡,质软,痒痛减轻,停止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