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是随着生物的进化而产生的现象,具有进化方面的巨大优势,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主宰,除了能直立行走、双手解放、劳动和语言的影响以及大脑的进化等方面外,对性的关注和热情也应该是一种强有力的促动。从风俗、文学、艺术到社会结构,人类的历史中总是充溢着对性和爱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个对生殖和繁衍兴趣缺乏的种族能够繁荣昌盛。
说到性别,很多人觉得应该是个很容易搞清的问题,不就是男性和女性么,其实这只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性别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性别有七重含义,它们分别是: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脑性别、性腺性别、激素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其中前两者统称遗传性别,第三到第五合称生理性别,因此也有人喜欢把性别分成遗传、生理、心理和社会四类。之所以这么繁琐地进行性别分类,主要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性别的诸多重含义并非统一,而是有所出入和变化。男人和女人只不过是两座山峰,而其间有很多人只是一定含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在生理上可以表现为假两性畸形或真两性畸形,在心理上则可表现为易性癖、同性恋等。一个生物学上的男性或女性个体,尽管他(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物学性别,但却在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是异性,并终生渴望改变自己的生物学性别,以异性身份去生活、工作和学习。这种现象称之谓“易性癖病”,这样的人称之为“易性癖病患者”。
过去,一般认为,易性癖病是一种性心理障碍性疾患(性别自我认知障碍),患者体内并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存在。但是,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易性癖病有其生物学基础,并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和发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易性癖呢?
1.易性癖的发病原因
到目前为止,易性癖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尽管有众多的学说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机理,但几乎没有一种学说为大家普遍接受。学术界主要流行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生物学学说----易性癖可能是由于在脑分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内核性别与性激素水平相互脱节所致。
1932年Hohlweg等发现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控制着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功能的性中枢。1961年Barra clough等确定视前下丘脑中部与调节雄性性行为有关,腹侧正中神经核与调节雌性性行为有关。性中枢的分化被认为发生在胚胎的第4至第7月,并且受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如果出现核性别和性激素水平在性中枢分化的这一关键时期内相互脱节,可能出现易性癖现象。如果雄性激素不足,一个遗传学上的雄性将出现脑的雌性分化。相反,如果雄性激素过剩,一个遗传学上的雌性则出现脑的雄性分化。前者将产生雄————雌易性癖现象,后者会导致雌————雄易性癖现象。——些实验研究已表明,在胚胎期控制性激素环境,可使某些动物(如大白鼠、狗和猴等)产生易性癖行为。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胚胎期的激素因素对成人性行为有何影响。有人曾调查了一些母亲在怀孕期间曾接受过雄性激素治疗的女童。虽然她们表现得象男章一样顽皮,但没有一个在发育成女性性别方面出现任何问题。也有人调查过类似情况的一些男童,尽管有的男童表现出了明显的女性化行为,但均未发展成易性癖者。
2)内分泌学说----激素水平影响着个体的性别心理定向,个体内的激素失衡导致易性癖。
有些学者发现血浆中睾酮水平在易性癖的男性中偏低,而女性中偏高,但有人报道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与正常人群比较却无明显异常。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变性手术前后患者的血浆性激素水平出现很大的变化,但患者的性定向并无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或者激素这漫长的性别自认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成年后的激素变化并不能扭转这种变化,所以该学说并不能被广泛接受。
3)两性体学说----易性癖患者可看作是两性体,存在有异性的遗传印记。
其理论根据来自于Goldschimidt(1931)对舞毒蛾两性体进行的研究工作。他证明了——组具有XX型染色体的舞毒蛾可从正常的雌性开始,经过两性体程度的不断增加,而最终达到完全的性逆转,成为外观正常的雄蛾。而一组具有XY型染色体的舞毒蛾也可由正常的雄性通过两性体逐渐发展到外观正常的雌蛾。据此有人假设,易性癖者可能是最高程度的两性体,这意味着易性癖者心理性别与其解剖学性别不一致,但与其染色体性别相符。即;男————女易性癖者应具有男性的身体,女性的心理和女性的染色体构型(XX型)。但诸多研究均提示本学说的基础假设不成立,易性癖者往往并不存在异性的染色体,反倒是有些具有异性染色体的孩子,其性角色和性定向与其指定和养育的性别是一致的,而与他们的染色体性别相违背。由此可见这一学说存在明显的缺陷。曾有两例双胞胎,哥哥健康正常,弟弟则患有严重的易性癖,而父母及其他兄弟均正常。但是,两形体学说提示我们,在易性癖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学基础,因为染色体毕竟是很宏观的遗传特征,在基因水平的变化目前尚缺乏相关资料。此外,易性癖在K1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似乎也在暗示着我们易性癖不单纯是个心理问题。
4)脑学说----在易性癖患者的大脑中可能存在着一个不受正常皮质控制的放电中枢,该中枢不断地产生一种神经冲动,这可能与易性癖的发生此有关。Walinder在一组易性癖病例中发现,半数病人脑电图有异常,此异常电位常定位于颞区。有人报道,通过使用抗痉挛药和颞叶切除术可治疗易性癖者,并获得了成功。也有作者证明内分泌障碍和颞叶损害有着明显的关系。但是内分泌疾患是否与易性癖现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并未得到证实。
5)心理学学说----性别自认基本上是学得的,易性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儿童时期有害的心理调节。父母对孩子解剖学性别的排斥,因他(她)们不希望孩子有这一性别、按异性养育孩子、为了惩罚而迫使孩子穿异性服装和双亲性相关行为的错误强化等,均被认为与易性癖现象的发生有关。
有些学者认为:性别自认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的家庭教养,为生殖器形态不明的儿童指定一种性别是非常必要的,性别自认会按照指定的性别而发育,通常在出生后第2——3年孩子的性别自认即已牢固地建立,以后便难以改变。性别自认的形成是学习而得到的,——般与语言的发育时期相对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性别自认的成功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在性别自认的确立上,父母的性相关行为的强化起到重要作用。若这种强化作用异常,则会导致孩子性别自认的异常发展。心理学学说把易性癖的发生完全归因于儿童期不良的心理调节,但是常常有——些易性癖者生后并无这样的经历。也有一些人,虽然在儿童受到过不良的心理影响,但并未成为易性癖者。由此看来,心理学学说并不能解释全部易性癖者的成因。有些作者认为,不良的心理调节只有在孩子“具有易感倾向”时才能导致易性癖的发生。但是,易感倾向的本质是什么却不得而知。
6)精神分析学说----男————女易性癖实际上是男性个体害怕遭受阉割的表现,为了克服阉割恐怖,他想象出了 一个“带阴茎的女人”,并随后认同她。
精神分析学说对易性癖的解释是基于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把人格的发展归纳为口腔、肛门、男性生殖器和生殖四个阶段,在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大约从3岁到6岁),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崇拜男性尘殖器,男孩因有失掉它的可能而感到恐怖,女孩因没有它而感到受到伤害。这种解释无法加以验证,也未被普遍承认。
7)器官源性学说----外生殖器的大小和形态影响个体的性别定向,模糊的外生殖器外形容易产生易性癖。在我们医院就诊的大多数易性癖患者并无外生殖器明显异常。也许在易性癖的诊断中就把外生殖期畸形排出在外,虽然我们确实给部分外生殖器模糊的假两性畸形患者进行变性手术,仍很难把性器官模糊归结为易性癖的原因。
以上是关于易性癖成因的几种主要解释,另外,尚有 “母————子情结早期缺陷学说”、“H————Y抗原异常学说”和“基因分析学说”等,但没有一种学说可以合理地解释所有易性癖患者的发病机制。
——般认为,易性癖是一种性心理倒错,患者体内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存在。但是,德国的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易性癖者”体内有——些“细胞改变”,提示易性癖可能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细胞改变”或曰“生理标记物”。是否普遍存在于所有易性癖者体内,尚未得到证实。即使是普遍存在,它是否具有特征性、它是原因还是结果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2.易性癖的基本表现
易性癖者在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了易性癖行为,一般在3-4岁萌发想法,4-5岁对性别产生朦胧的意识,到青春期出现剧变,认定自己是异性。16-17岁开始,病情加重,确认自己错生性别,衣着、举止、爱好、志向都出现异性化,回避人群、不进澡堂公厕、持续而强烈地要求改变性别。易性癖患者的典型症状主要反映在性别同一性障碍、性角色反常和性定向倒错等方面。
1)性别同一性 即个体对自身性身份的性别自认,即自己究竟是男、是女的自我确认。绝大多数人的性别自认与其解剖学性别一致,但易性癖者则相反。男性易性癖者认为自己是套在男人躯壳里的“女人”,而女性易性癖者则感到自己是锁在女人身体内的“男人”。他(她)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为摆脱这种生物学困境而斗争的历程。
2)性角色 是性别自认的公开表现,用于表现性别自认的终极行为。几乎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性角色,常人的性角色与其生理性别相同、而易性癖者在社会生活中,常以异性角色表现自己,以彰显其渴望和抗争,如穿异性服装(cross——dressing)、蓄异性发型、从事主要由异性承担的工作等,他(她)们的语言、声音、姿势、兴趣与爱好等也无不带有异性的特色。他(她)们渴望着完全按异性角色去生活,但身体的拖累,造成诸多的妨碍,因此他们非常厌恶自己的身体,尤其憎恨自己的生殖器官,并且着迷般地寻求激素和外科治疗,当得不到满足或是不堪忍受痛苦的折磨时,常常有一些患者自杀或自残。
3)性定向 是指性活动的指向。常人的性定向多为异性,但易性癖者却与同性恋者的性定向相似,均指向同性。他(她)们在心理上不喜异性,却常常为同性所动情。虽然有的易性癖者也与异性发生过性关系,但他(她)们并不能从中获得快感。他(她)们往往否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当与同性发生性关系时,常自认为是异性恋行为。据调查,很多易性癖者是讨厌同性恋行为的。大多数易性癖者过着单身生活,但本能地厌倦自己的身体,纵然已经结婚生子,常因与配偶不合而离婚。
Harry Benjamin博士针对易性癖的常见表现作了以下慨括:终生感到自己是异性中的一员;具有异性的性行为和不引起情欲的异装打扮;对不能从其获得快感的生殖器深恶痛绝; 鄙视同性恋行为。
4)诊断标准 在易性癖者求治过程中,首先要对其表现进行可靠的诊断,易性癖的诊断标准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均参照美国精神病协会1980年出版的第3版《精神疾患诊断和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Edition 3.简称DSM—— III)的诊断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项:对自己的解剖学性别有一个不舒服和不适当的感觉;希望去除自己的生殖器并按异性成员生活;这种心理异常至少已持续两年;没有生理方面的两性畸形或基因异常;不是由其它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所致。
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一般不作为诊断依据,凡符合上述五项标准的即可作出易性癖之诊断。易性癖患者的表现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不易被人们发觉,一般也不会采取暴力危害社会。患者通常心智与常人无异,甚至有才智卓越者,但多生性内向、与世无争、自尊心特强。他们多认为易性癖是与生俱来的痼疾,是刻骨铭心的追求和无法克制的欲望,其变性的要求是终身不变的,多有易性癖者表示:不变性不如死!
5)鉴别诊断
易性癖并不是非常容易诊断的疾病,有很多人表现得和易性癖相似,比如希望改变现有的性别,或者喜欢异性的装扮,或者性指向是同性等,但却不能归类为易性癖患者,因此在确立易性癖诊断之前,还必须考虑到有其它的可能。易性癖须与下列疾患相鉴别:
(1)异装癖---- 是指喜欢穿着异性服装,并能以此获得性兴奋者,异装癖属于性行为异常,他们几乎都是男性。他们的心理性别和解剖学性别一致,对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持肯定态度,不要求手术变更原有的性别,性定向是异性,着异性服装是具有追求性快感成分,而不是自认应该如此着装才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据此可资鉴别。
(2)同性恋---- 同性恋者的性定向为同性,以同性个体作为性爱对象,一般无性别自认障碍,不厌恶自己的生殖器,性欲通常较强,一般不要求手术变更原有的性别。同性恋者一般不愿着异性服装,纵使扮作异性姿态的一方,仍注重同性气质,更无变性的渴望。
3)、精神病----有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常有固定不变的性别幻想或变性妄想,妄想自己成为异性成员,把变性手术看作是一种有魔力的治疗方法。但精神病人一般均存在行为、知觉、思维、情感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他们并不存在性身份与其生物学性别相互矛盾的巨大冲突,也无一贯性的病史,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多能排除。
4)、反社会病态----反社会病态是指以各种异常社交行为为特征表现的状况。主要指那些自童年或青少年开始即有失职和犯罪行为,而后又无自责悔恨之心、,存在病理性说谎、不负责任、难以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样一群人。他(她)们当中也常有要求转性手术者,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成为“知名人士”,而并非真正希望转变为异性。这些人一般都有劣迹,通过调查不难发现。
5)、其它---- 有些学者报告:异性装扮、要求改变性别现象,也常出现在苯异丙胺中毒的状态下,和颞叶癫痫患者中。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必要的临床检查多可排除。有些作者将易性癖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即上述的易性癖,后者包括异装癖和同性恋。
3. 社会舆论对易性癖的态度
以往,社会上对“性别转换者”、“性变态者或易性癖者”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当然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和同情了。有人甚至将易性癖者简单比做“怪物”,认为不可思议。然而,从医学角度来看,这样对待易性癖者既无现实意义,更不人道。让我们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站在这些患者的角度想想:在理想社会中,既然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允许自由选择,选择性别似乎也不应该成为大逆不道的问题,虽然在出生之前或妊娠前个体是难以做到这点的,但何妨在成年后博它一搏。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其解剖学上的性与其心理上的性别(性别自认)是协调一致的,不存在心理自认性别与生物学性别的冲突。但也有极少数人,情况却相反,他们在性心理和性生理的矛盾漩涡中痛苦不堪。对此,社会上早就有人关注,1949年Cauldwell首先提出易性癖”(transsexualism)的概念,即:一个生物学上的男性或女性个体,尽管他(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物学性别, 但却在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是异性,并渴望改变自己的生物学性别,这样的个体称之为“易性癖者”(transsexual)。易性癖通常被认为是在个体性角色中表现出的性别的自我认知障碍性疾患。
虽然,易性癖现象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记载。但对该问题的真正重视却仅有一个世纪的时光,1916年Marcusc开始对易性癖现象从精神及性心理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各国学者对易性癖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1966年著名的精神病学、性学和内分泌学专家Harry Benjamin博士写出了第一本有关易性癖现象的专著。在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中,他就“性”和“性别”问题作出精辟论述:“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性和性别之间的差别。性是你所看到的,性别则是你所感觉到的。这两者之间的协调对人类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 “性”(Sex),是指解剖学上的性:“性别”(Gender)则是指心理上的性别或性别自认(Gender Identity),即一个人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自我认识。
在不同得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度中均有易性癖现象,男女皆可发病,发病者可见于各种职业,其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宗教信仰和肤色也不尽相同。其发病率各家报导不一。多数报道发病率在1/10万左右 一般认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有统计资料表明两者基本相近。目前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不详。
易性癖的有效解决途径----变性,现在正逐步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一些研究者将他们归类为“第三类性别生存者”。人类性别自古以来,就被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非男即女!在此定式思维惯性下,第三类性别的提法着实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其实,这种提法在医学中甚至不能算是新鲜事物,在现代医者的眼中,性别不再是两个孤立的高峰,而是携手相连的M形双峰曲线,中间还有着众多的群体,只是多数未浮出水面,不为世人所关注罢了。
4.易性癖的治疗
易性癖的治疗到目前为止尚无完全统一的意见。九十年代美国出版的整形外科巨著《Plastic Surgery》中,对于易性癖的治疗观念为:“大多数专家认为,对于真正的易性癖者,外科手术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手段,药物或精神治疗没有持久的帮助。”一般来说,易性癖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类,即: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其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即是变性手术。
1)、心理治疗 尽管变性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易性癖患者心理得以平衡,但有些报道指出:许多易性癖患者在手术后是会后悔的,而且手术后的后遗症和并发症也使很多易性癖患者痛苦不堪。因此,非手术治疗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心理治疗是非手术治疗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心理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心理调节、精神干涉和行为修饰等手段,使易性癖者的心理性别适应于其解剖学性别。常用的方法有脱敏法、反射法和行为约束法等。许多学者(如:Davenport 1977, Kronberg 1981等)曾报告应用心理疗法治疗易性癖获得成功(儿童、青少年占多数)。但是,很多学者对上述成功持怀疑态度。Money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性别自认是人格构成中一种非常稳定的心理认定,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试图通过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专家的努力,使易性癖者的心理性别发生逆转,一般不能成功。甚至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易性癖是一种对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均不产生应答反应的心理状态,没有一个真正的易性癖患者可以通过说服、威吓、药物、精神分析、羞辱、嘲弄或电休克等方式使其接受自己身体的现实。许多心理学家(如Marks,1971)均曾报导应用心理疗法治疗易性癖者遭到失败的结果。总之,心理治疗应该及早进行,当儿童表现有易性癖倾向时就应积极治疗,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一旦成人,性心理发育完善后,则很难通过心理治疗奏效。
2)、药物治疗
易性癖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指性激素治疗。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整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来缓和患者的心理冲突。当患者进行了变性手术后,为了保证患者的身体机能,需要终生使用激素类药物。据调查一般典型的易性癖患者均有相当一段时间的服用激素的病史。一般认为。应用性激素只是对转性手术一种辅助性措施,达不到治愈的效果。男性易性癖患者应用雌激素治疗是有帮助的,它可产生一个暂时的化学性阉割作用,通过减少性欲产生镇静效果,雌激素的女性化作用还可带来感情上的欣慰和心理上的认同。但是在男性患者应用雄激素治疗是有害的,因为雄激素有加强性欲的作用,但并不能改变其原有的性指向,而且其男性化作用可加剧患者的心理性别与解剖学性别的矛盾冲突,增加其精神创伤,因此在原则上雄激素禁忌在男性易性癖患者中使用。女性易性癖患者可以应用雄激素治疗,药物的男性化效果使其体毛增多、喉结突出、肌肉发达、嗓音变粗等,使患者在第二性征上接近男性。长期应用雄激素可刺激阴蒂增大,以致一些患者不再希望施行阴茎成形术。男性化外形可以平缓患者心理性别与解剖学性别的冲突,有利于弱化患者追求变性手术的愿望。
3)、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是对易性癖患者的终极治疗手段,日前,全球施行过这种改性手术的易性癖者已达数万例。我国自1983年由北医三院王大玫教授率先开展的首例变手术性成功以来,也进行了上千例变性手术,据陈焕然博士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已经进行了数百例变性手术。因此,外科治疗易性癖手术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逐渐被人们接受的治疗方式。过去,一直将易性癖的外科治疗称为“改性、转性或性别重塑外科”(Sex Reassignment Surgery,简称 SRS),其侧重点在于改变上,是将患者由正常转变为异常。1982年Benjamin国际性焦虑学会主席Edgerton 博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他强凋指出:对易性癖者所行的外科治疗事实上应该是“性别确认或性别认同外科” (Gender Comfirmation Surgery,简称GCS)。其侧重点在于回归,在于将患者由异常状态回归到心理和解剖学统一的道路上来。在有些国家已就GCS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并将此看作是——项常规医疗处理,常常由医疗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这种理论和和社会认可为从事变性手术的医疗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伦理学基础,毕竟逆天行事终为天谴,谁又希望自己多年的努力只是在制造一些怪物呢!同时,这种理论也为易性癖患者开拓了一片真正的净土,使得他们的行为和追求具有了可以立足的基石,追求自我性别确认或性别认同应该是正当的行为,似乎也不必为世人所责难。
手术指征:
并非所有具有变性要求的患者都应该进行变性手术,一般认为只有对于变性要求异常强烈的患者才应该考虑变性手术,毕竟该手术牵涉极广,对人体的创伤很大,手术效果也不甚理想,距离巧夺天工还颇有距离。因此绝大多数从事变性工作的医疗工作者对此均持慎重态度。对于GCS的标准各家不一,有些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制定自己的手术标准和要求。一般公认的标准是由Benjamin国际性焦虑学会制定的条件:患者对GCS的要求至少已持续两年;专门处理易性癖的临床行为专家必须作出性焦虑的诊断;病人必须以他(她)们选择的性别生活和工作至少达12个月;术前接受心理和精神监护不得少于6个月;术前有长于6个月的激素治疗;专科临床医生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仔细的观察和讨论。
以上六条标准已被大多数国外医学界专家、法院和保险公司等广泛接受并作为临床治疗评判标准。
手术主要内容
易性癖患者的手术总体上的目标在于消除患者的原有性征,建立异性的性征。人类的性征一般分为两类:第一性征是指决定性别的本质性征,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第二性征是指该性别除生殖器外所具有的一般性征,如面型、体态、步态、乳房发育、毛发分布、喉结发育、发音等方面。易性癖的手术就是尽可能地改变患者原有性征,使之与其心理性别统一起来。具体来说,男性变女性的变性手术主要包括:阴茎、睾丸切除、尿道移位、阴道、阴蒂再造,大、小阴唇及阴阜的成形,阴毛再分布,隆乳和甲状软骨缩小成形术。此外还有鼻整形、颏整形、颧颊部等面部轮廓女性化的手术及声调调整、电解或手术除毛等附加手术。女性变男性的变性手术主要包括:子宫、卵巢、阴道和乳房切除,阴茎、睾丸和喉结再造术。此外还有腹部、髋部整形和鼻、颏、下颌、颧、颊部等面部轮廓男性化的手术及声调调整等附加整形
手术并发症
变性手术属于整形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操作,进行变性手术的医生需要具备各个科系的部分知识和技巧,由于部分手术操作复杂,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手术后并发症。常见的变性手术后并发症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手术本身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尿道阴道瘘、直肠阴道瘘、尿道狭窄或漏尿、再造阴茎皮瓣坏死、再造器官功能和形态不佳、伤口延迟愈合以及供区遗留疤痕等等;另一类是由于病例选择不当或手术效果不佳而诱发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自杀、后悔、仍按原有解剖学性别生活,要求再恢复原有解剖学性别等。鉴于变性手术后并发症并非少见,尤其是生殖器官再造的手术更是颇具风险,加之生殖腺的切除对整个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颇大,希望进行变性手术的易性癖患者一定要仔细权衡,对手术的风险要有足够的了解,并有心理承受的准备,然后再下决心。
5.进行变性手术的准备
“变性手术”,即通过整形外科手术,使易性癖病患者的生物学性别与其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相——致。自从人类第一例变性手术(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开展以来,目前全球施行过的变性手术的易性癖病患者已经数以万计,据报道大多数病例手术效果是成功的。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患者自身和社会的认同,成功地转换了性别角色,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是,对于易性癖病应该如何治疗?变性手术该不该做?不同学者之间意见分歧很大,他们曾经激烈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大多数专家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对于真正的易性癖患者,外科手术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手段,药物或精神治疗没有持久的帮助。”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就变性手术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将变性手术看作一项常规医疗。 在我国也已经进行了数以千计的变性手术。
在学术界中,由于变性手术引发出很多的问题,使人们意识到,在中国变性手术的治疗体系并不成熟。常见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国内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一特殊的领域;一是对于这一特殊的疾病(易性癖病)不同领域的专家(包括社会、论理、宗教、心理、法律和医学等等),甚至同一领域的不同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提示我们应该对易性癖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公开立法。
对于求治的易性癖患者,首先应该参考国际诊断标准作出确认的诊断,并能排除一些经常混淆的状态,如异装癖、精神病等,然后开始考虑制定治疗计划。我院的相关专家认为,变性手术应慎重地开始,被筛选的易性癖患者应该满足下述10个条件并开具6种证明,才宜开始手术。十个条件是指:易性癖的诊断正确无误;对变性手术的要求至少持续5年以上,且无反复;患者必须以他(她)们选择的性别公开地生活和工作至少1年,术前接受心理、精神治疗不少于1年,术前必须有一年以上的激素治疗;没有以其解剖学性别结婚;精神、心理专家证明其精神状态正常,必须同意术后随访,年龄大于18岁;无犯罪、滥用药物或酒精的历史;无过于显著的男(女)性化行为体征;患者和医者对变性手术有统一的意见,至亲家属无反对意见;患者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十分清楚,并有心理准备;专科临床医生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仔细的观察和讨论,无任何外科手术禁忌症。6种证明是指:当地公安部出具的患者无犯罪记录证明;当地公安部门备案同意术后更改身份证上的性别的证明;父母书面的有关手术同意书签字;患者本人的要求手术的书面报告并进行公证;精神病专家做精神方面的司法鉴定并证明没有精神病;心理专家做心理测试和治疗并最终提供易性癖病的诊断证明书。
6.变性手术的效果
对于变性手术是否应该做,变性手术之后的效果如何,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些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手术不仅不能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反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有些人则赞成变性手术,认为在决定性角色方面,心理因素较生理因素更为重要,因此通过改变解剖学性别以维持心理性别的疗法较之心理疗法收效更快、更经济、更重要,并且多数获得成功。但是,变性手术的结果究竟如何呢?这恐怕不是单靠理论的探讨就可得出结果的,还需要众多的术后随访资料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1965年-1996年间,随访文献报告了男一女易性癖者1836例,女一男易性癖者1253例,总例数3089例。总体观察结果表明,应用变性手术治疗易性癖多数是成功的,外科手术对调整性别有利。但也有约10%一15%的变性手术失败。通过研究学者们指出:诊断错误、对变性手术的实际前景缺乏了解、对变性手术的要求过于犹豫、异性生活体验不充分以及术前艰苦的职业等问题均是导致变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要想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一方面要诊断正确,另一方而则是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最适当的病例。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男-女易性癖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女-男易性癖的治疗,其原因主要在于男性的象征--阴茎的再造比女性的象征--阴道的再造困难,而且要造出具有良好外形和功能的阴茎就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