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0 阅读量:
与语言不通患者的沟通体会
语言,在人与人交往沟通中非常重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言语沟通,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了解患者的病痛所在,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沟通,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而与语言不通患者的沟通,却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前段时间,我们科里收治了两位外籍患者,其中一位是俄罗斯籍,另一位是塔基克斯坦籍的小患者,两个小姑娘不懂汉语,塔基克斯坦小姑娘只会讲俄语,好在陪伴她的奶奶会讲英语,这为我们的沟通提供了便利。
患者一入院,我们就遇到了难题,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会讲英语的奶奶不知道过敏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医生和护士用了很长的时间讲解,奶奶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过敏,告诉我们,小患者没有药物和其他过敏史,我们如释重负,总算闯过了第一关,但是接下来的治疗,护理,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集思广益,我们终于想出了很多交流的方法。我们找出了医疗常用语中英文、中俄文对照本交给患者,两个小姑娘和陪伴她们的奶奶、妈妈如获至宝,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在学习园地,我们将治疗护理时需要用的话语用英语写下来。这样,在和患者沟通的时候就顺利多了,患者对照着册子找出他们的需求,我们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但是册子里只有很少的一些常用语,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用一些肢体语言,动作示范来和患者沟通交流了。
塔基克斯坦小姑娘,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怕别人看到她烧伤的面貌,一直用一块大大的围巾遮住整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怯怯的看看人。术前准备,小姑娘需要剃成光头,看到一头秀发飘然落下,小姑娘哇的一声哭了,我们护士轻轻地给小姑娘擦干眼泪,领着她走访了几个同样剃成光头等待手术的小朋友,用肢体语言给小姑娘讲解为了手术必须剃光头,同时我们用英语告诉奶奶,让她再用俄语解释给小患者,懂事的小姑娘慢慢适应了自己的新形象,也像其他小患者一样换上了病号服。
每次见面,我们都会和奶奶用英语交流,也不忽视不懂中英文的小患者,我们会对她们微笑,用肢体语言和她们沟通,小姑娘的眼里再没有了那种怯怯的眼神,主动和我们微笑打招呼。
送患者去手术室的时候,我们护士抚摸着小姑娘的光头,微笑着向她点点头,竖起了大拇指,小姑娘看懂了护士阿姨的手语,同样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朝护士阿姨用力点了点头。尽管语言不同,但是彼此的心灵相通了,身在异国他乡求医问药的小姑娘,受到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她和我们一样坚信成功。
手术,做得很成功,也很顺利,小姑娘非常坚强,术后一点也不喊痛,我们的肢体语言,示范动作,令小姑娘忍俊不止,每次见到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微笑,还不时向我们竖起大拇指,大家都会心一笑,小姑娘也开心地笑。我们和懂英文的奶奶交流也越来越顺畅了。
转眼间,小姑娘要出院了,走出病区的时候,祖孙二人都是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频频向我们挥手说再见。
外籍患者,少数民族患者,小儿患者,尽管语言不通,但是我们用通用的肢体语言,示范动作,以及微笑服务,给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解除了病痛,患者满意而归。
语言,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声音的语言,一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沟通作用。
整形七科
上一篇:写给电脑的诗
下一篇:读《护士修养与护理艺术》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