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版 大众版 职工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护理天地 > 护理教学

麻醉恢复室临床输液速度的掌握

2010-12-02    阅读量:

麻醉恢复室临床输液速度的掌握

 

  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麻醉恢复室的病人各种各样,静脉输液时常遇到滴速的计算问题。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输液总量、输液目的和药物性质等多方面情况来确定。
 
  ㈠患者因素
  1 患者年龄 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滴注速度。新生儿输注速度要求很慢,对于新生儿安全输液、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除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外,一般新生儿静脉输液的速度控制在4~6滴/min。个别新生儿病情危重,要随时通过静脉给药而需24h持续输液,其输液速度可控制在2~3滴/min。再者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代偿功能不全,肾脏对体液调节能力低下,如输液过快会引起急性肺水肿等,因此老年患者滴注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情况下成人滴注速度为40~60滴/min,紧急情况下加快至80~120滴/min,但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12岁以下除大量失水者外,一般速度不宜过快。
  2 患者体位 即平卧位时输液滴速>穿刺同侧卧位、穿刺对侧卧位>半坐卧位>坐卧位。
  3 患者的病理状态 当患者患有不同疾病后,其各种脏器的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那么输液速度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如肾功不全的患者在输注生理盐水时不宜过快。因为生理盐水中,只有钠的浓度和血浆相近似,而氯的含量都远远高于血浆浓度,输液过快,可使氯离子在体内迅速增多,肾功能健全时,过多的氯离子尚可由尿中排出,以保持离子间的平衡;而肾功能不全时,则容易造成高氯性酸中毒。
  4 患者的耐受力 当患者滴注药理作用很强的药物时,有时快速滴注患者无法耐受,应减慢滴速,增加其用药的顺应性。
 
  ㈡ 药液性质
  1 药物的成分 药物的成分不同,其输注的速度也应不同。例如葡萄糖溶液如输入过快,则机体对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部分葡萄糖就会从尿中排出,特别是肝病患者因肝脏对糖同化功能低下更需要缓慢输入。据分析,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接受葡萄糖的限度大约为0.5g。因此,成人输注10%的葡萄糖时,以每分钟5~6ml较为适宜。再如静滴氯化钾,如速度过快可使血清钾突然上升引起高血钾,从而抑制心肌,以致使心脏停搏于舒张期状态。因为血清钾达7.5mnol/L时,即有可能发生死亡。如果把1克氯化钾直接推入血液,那么在短暂时间内,就可使血清钾水平从原来的基础上立即增高3~3.5mnol/L,显然是极危险的。所以氯化钾的输注速度,一般要求稀释成0.3%的浓度,每分钟4~6ml。治疗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的疾病时,滴速应快,一般要求在15~30 min滴完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否则起不到降低颅压的作用。氨基酸 滴注速度过快时,可产生恶心、呕吐、发热等反应,应加注意。严重肝功能不全、严重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患者、氨基酸代谢障碍者禁用。 外周静脉输注时,因加有葡萄糖呈高渗状态,滴注速度必须缓慢。
  2 药物的刺激性 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比如抗菌药物中的万古霉素、克林霉素以及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喹喏酮类药物,输液速度都不能过快。
  3  药液的温度 如液体温度太低时,由于低温刺激,引起血管壁痉挛而引起滴速减慢。特别对于体质较差的患者,因为药液太冷,机体一时不能适应,常引起寒战或不适。因此,应该根据体质、病情以及输液量、室温等适当使输液剂加温,一般可维持在20~30 ℃之间为宜。
 
  ㈢  人为因素  因为医护人员对静脉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使用方法、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等未能很好掌握,没有选择正确的滴注速度。再者患者自己或陪行人自行调节滴注速度。护士对严格控制输液滴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是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按医嘱调节滴速,凭经验在输液卡上填写滴速,在巡视过程中又未认真观察滴速所致。   
 
                                   麻醉恢复室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