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版 大众版 职工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护理天地 > 护理教学

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方法及护理

2009-08-18    阅读量:

  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不断发展,麻醉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工作范围扩展到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的准备和治疗,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提供保障。

  疼痛本身是人体对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系列反应及情感的一种不愉快经历。术后不完善的镇痛,将造成一系列不良的临床后果,如伤口延迟愈合,免疫功能受损,急性应激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可能发展成慢性疼痛等。有效的术后镇痛能促使病人早期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早期回复,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术后镇痛的目的在于减少病人术后的痛苦和提高病人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

  (一) 方法

  1. 传统方法 按处方让病人在需要时肌内注射镇痛类药物。缺点是:不灵活(未考虑个体手术和时间差异等);依赖性(复杂性);不及时(病人经历需要——开处方——肌肉注射-起效);结果是镇痛不够。

  2. 现代方法 根据术前访视的结果,综合考虑病人年龄,体重,精神状态,体质,个体脏器功能(尤其是肝肾功能),手术部位和大小等,因人而异配制镇痛药物,力求以最小剂量达到有效镇痛,镇痛(不嗜睡)的效果。现代术后镇痛的宗旨是尽可能完善地控制术后镇痛,使病人感觉不到疼痛的痛苦。方法如下:

  (1) 持续镇痛:以镇痛泵持续输入小剂量镇痛药。

  (2) 病人自控镇痛:在持续镇痛的基础上,允许病人根据自身对疼痛的感受,触发释放一定量的药物。该电子泵系统可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对病人的第二次要求不做出反应,可防止药物过量。

  (二) 并发症及处理

  1. 呼吸抑制 阿片类药物能降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和幅度。防治方法是加强生命体征的检测,尤其是血氧的检测。当病人出现呼吸频率变慢时,应引起注意。可以鼓励病人选择一个适合的体位,保持气道通畅;同时增加氧供,一旦有呼吸抑制,应立即处理。

  2. 内脏运动减弱 发生尿潴留时予以留置导尿。若消化道排气延迟,甲氧氯普胺能促进胃肠运动,在减轻恶心呕吐症状的同时减轻胃潴留。可通过术后早期起床活动加以预防。

  (三) 护理措施

  创建一个有信任感的环境将增加病人提供疼痛及治疗信息的愿望,有助于更有效的调整疼痛的治疗方案。

  1 检测并记录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2 评价镇痛效果。

  3 镇痛不全或病人需要更为复杂的剂量调整时,与麻醉医生联系。

  4 协助诊治并发症,发现异常应立即停用镇痛泵,同时报告麻醉医生。

  5 遇呼吸抑制,心跳骤听的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地抢救,同时请麻醉科会诊参与抢救。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