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9
“我不可能永远不摔跤,请你们保持镇定”
一日晚上值急诊班,清晨来了一位小患者,五岁半,意外磕碰造成面部切割伤。这是整形科急诊常见的外伤类型:儿童患者、面部外伤。但是,这个病例比较特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宝贝来的时候伤口血不流了,创伤时的疼痛也缓解了,她很淡定;相反,妈妈却很焦虑,在询问病史时突然失声痛哭,这一瞬间我在孩子脸上看到了困惑、恐惧。孩子随即也哭了。我心里明白,孩子一定感到天塌了。随后的伤口处理变成了一场战争。两个家长的软硬兼施一点儿也控制不住孩子的挣扎,尤其妈妈情绪异常激动,终于宝贝把台子掀了,坐了起来,手术又回到了原点。
面部小伤口缝合所需时间很短,五岁的孩子应该配合的很好,除非特殊情况是不必要镇静的。我感到家长的在场没有起到安慰孩子的作用,反而让孩子更加恐惧了。我决定把家长请出去,宝贝慢慢镇静了下来。我跟她交流了一下,告诉她伤口不缝合会产生什么后果以及接下来要做什么,希望她能配合,她很快答应了并承诺不再乱动。接下来,她出人意料的配合的很好,手术顺利的完成了。我抱她下了手术台,帮她穿好衣服,她很镇定的自己开门出去找爸妈去了。
这个病例让我感想很多,儿童患者在面对创伤和随之而来的外科处理时的心态和成人是不一样的,需要家长科学地去引导和安慰。这个年纪的儿童还不明白突如其来的创伤会对他们自己和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这种打破生活常规的家庭行为会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而家长对事件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的心理。家长的焦虑恐惧情绪会“毫无保留”的传染给懵懂的孩子,让他们变得更加恐惧和焦虑。
我每天都跟小患者打交道,不同的孩子对于有创操作的反应、是否配合都与家长的心态和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这在急诊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体现的越发明显。
这里给“不可能永远不摔跤”宝贝们的家长几条建议:
1、请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镇定,安慰患儿来缓解其紧张情绪,向大一点儿的孩子解释事件和将要做的处理,来缓解他们的焦虑;
2、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获得患儿在外科处理的时的配合;
1) 对于0-2岁的患儿:家长可以跟医生交流,心中明了接下来的操作程序,并向孩子简单解释将要做的事来获得孩子的配合;操作时,应用各种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例如持续的谈话,放孩子熟悉的卡通录音或录像;为了应对随后的换药拆线操作,家长可以在家陪孩子在玩偶身上模拟换药的操作。
2) 对于2-5岁的患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惧怕疼痛且对手术的必要性不甚理解。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医生直接与患儿交流,用“孩子”的语言解释来获得患儿的信任。他们一般很想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和操作需要多少时间,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操作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放卡通视频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 对6-11岁的患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力,并且学会“讨价还价”。告知他们外科操作的目的和流程是必要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应用“奖励”来诱使他们合作。虽然是大孩子了,但也不能忽视操作中必要的注意力分散。这个年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有所认知,开始在意外露部位的瘢痕,特别是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后。家长应该注意安慰和正确的开导,留心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反应。
4) 对12-18岁的患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加的理性,可以被当做成年人对待了。但是孩子们会存在对“权威”(父母和医生)的反抗情绪,所以把他们当做大人对待,与他们达成“协议”会较容易获得孩子们的配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对于隐私更加注重,父母不在场陪伴也许能让他们更加自在。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即使不明显的瘢痕也会很在意,会有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家长应当配合医生的预防瘢痕治疗,如果可能与孩子商量合理的指导孩子掩饰瘢痕。
虽然文章开始的小主人公淡定的走出了急诊室,但我明白,这对她是一次糟糕的经历, 将在她心理留下一道伤疤,会使她惧怕医院,而这种恐惧情绪将很有可能传给她的下一代。希望以上的建议对儿童患者的家长有所帮助,希望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医院经历时可以保持镇静,并给予孩子科学的心理指导,以及聪明的获得孩子的配合来将孩子的恐惧心理降到最低。其实,“不可能永远不摔跤”的医院之旅可以是一次“辛巴达历险记”。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八大处整形医院) 瘢痕综合治疗中心 臧梦青
上一篇:瘢痕的分类
下一篇:护士风采——爱的奉献